個人IP時代的律師品牌:社群聲量與職業倫理的拉鋸戰

隨著「個人IP化」成為法律專業人士建立品牌不可或缺的一環,社群媒體已從一個「可選項」,變為多數律師的「標準配備」;然而,這個追求快速、開放、高互動的數位場域,其底層邏輯,正與法律行業百年來所強調的審慎、保密、以及禁止不當招攬的倫理規範,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碰撞。
這使得每一位在網路上發聲的律師,都如同在鋼索上行走,面臨著全新的執業風險。
-
☉ 「業務招攬」的數位變形:從「介紹」到「引流」
傳統律師倫理規範中,對「招攬業務」有著嚴格的限制,其立法初衷是為了避免惡性的削價競爭與「逐水草而居」式的訴訟煽惑,然而在數位時代,這條紅線正變得日益模糊。
一個精心設計的「Call to Action」按鈕、一則針對特定受眾投放的Facebook廣告、甚至是在論壇留言區主動回覆潛在客戶的提問,這些標準的「網路行銷」行為,是否可能觸及「不正當業務招攬」的灰色地帶?當演算法與行銷漏斗取代了傳統的人脈介紹,我們該如何重新界定「推廣」與「招攬」之間那道微妙的界線?
-
☉ 「保密義務」的延伸疆界:從「卷宗」到「雲端與生活」
對律師而言,保密義務是天條,但在社群時代,洩密的風險已從實體卷宗,擴散到每一次的數位足跡中。律師在社群上分享一則經過改編的「辦案心得」,即便隱去了姓名,但若案情細節過於特殊,是否仍足以讓特定人士辨識出案件身份,從而構成洩密?
在法院打卡、上傳一張辦公室窗外的風景照、或是在與朋友的對話截圖中,無意間透露了案件的蛛絲馬跡,這些過去不存在的風險,如今都已成為現實。保密義務的疆界,已從事務所的檔案櫃,無限延伸至律師的個人生活與每一次的線上互動。
-
☉ 「專業品位」的維持:從「法袍」到「個人帳號」
律師倫理規範要求律師應維持職業的「品位與尊嚴」,在過去,這主要體現在法庭內的言行舉止與專業場合的應對進退。
如今,這個要求已擴及至律師的 24 小時線上人格。一個律師在其「個人」帳號上發表的、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激烈言論、過於情緒化的表達、甚至是不經意的網路筆戰,都可能被外界視為其專業判斷能力的一部分,從而影響公眾對其個人乃至整個律師行業的觀感。在網路世界裡,「個人」與「專業」的界線,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模糊。
-
面對社群時代的倫理挑戰,解決方案並非因噎廢食地退出網路,而是應將線下的執業倫理,以更嚴格的標準應用於線上。事務所或個人應該主動學習的「社群媒體使用的規範」,並對成員或自身進行教育訓練。
社群媒體,是律師專業的「放大器」,它能放大你的專業,也同樣能放大你的瑕疵。在這個透明的時代,律師的品牌信譽,不再僅僅建立在法庭內的表現,更建立在每一次公開的點擊、留言與分享之中。數位世界的執業倫理,已成為所有法律人無法迴避的必修課。
如果有執業律師或是事務所,最近有打算進行數位人設的建置,但卻害怕越過那條不得觸碰的「紅線」嗎?歡迎來找沄木,我們熟悉行銷與法律,可以確保您在社群網路當中,仍保有專業以及聲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