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是痛,是尊嚴被侵犯:從台師大抽血事件,看懂如何捍衛你的「身體自主權」

你的身體,是誰的?
這聽起來像個哲學問題,但在冰冷的醫療儀器前,它卻無比真實。當一根針管在皮下探索,伴隨著命令式的「不要動」時,真正失去的,可能不僅只是幾毫升的血,而是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。台師大抽血事件之所以引爆輿論,正是因為它刺中了許多人心中那個最脆弱的角落:
「在醫療程序中,感覺自己不像一個「人」,而是一個「物件」的深刻恐懼。」
這篇文章,不想只談法條,更想談談你的「感受」。當醫療程序讓我們感到害怕、不被尊重時,我們該如何從法律中找到力量,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對方:「請等一下,這是我的身體。」
為何我們如此憤怒?這從來不只「一管血」的事
這次的事件,如果只簡化為「抽血技術不好」,就完全錯失了重點。真正點燃大眾情緒的,是其中展現的三種令人不安的感受:
❗️ 徹底的失控感: 當事人描述,他感覺自己像「一塊肉」,只能被動地承受,這種在醫療過程中,對自己身體失去主導權的無力感,是許多人共同的夢魘。
❗️ 被「物化」的對待: 當下的溝通,缺乏了最基本的同理心,焦點只在於「如何完成這個任務」,而忽略了承受任務的「這個人」的真實感受。當人的主體性被抽離,就只剩下被操作的物件。
❗️ 專業下的傲慢: 「別人都沒問題」、「你的血管很難找」這類話語,無論出自有意或無意,都可能傳遞出一種「是你的問題,不是我的問題」的潛台詞,讓已經感到不適的當事人,承受了額外的心理壓力與自我懷疑。
法律如何成為你的底氣?讀懂「知情同意」的真正力量
當我們感到無助時,法律就是保護我們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。其中,《醫療法》與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所保障的「知情同意」,就是我們最重要的底氣。
「知情同意」不是一個被動的簽名流程,它是一場平等的溝通,賦予你以下權利:
💡 知的權利:「我可以問什麼?」 你可以、也應該詢問任何你想知道的問題。例如:「這個檢查的目的是什麼?」、「過程中可能會感覺怎麼樣?」、「如果找不到血管,我們有其他選擇嗎?」一個好的醫護人員會歡迎你的提問。
💡 選擇與拒絕的權利:「我可以說不嗎?」 可以,這點至關重要。 你永遠有權利拒絕。如果當下你覺得極度不適、疼痛難忍或直覺不對勁,你有權利要求暫停,甚至終止該次醫療程序。你的意願,應當被置於醫療任務之上。
溫柔而堅定:捍衛身體自主權的3步驟實戰SOP
知道權利是一回事,在當下實踐出來又是另一回事。下一次,當你或親友面臨類似情境時,可以試試這套「溫柔而堅定」的自保SOP:
1️⃣ 第一步:建立防線,口頭喊「停」
這是最關鍵的一步,當不適感超越你能忍受的範圍,請不要猶豫,深呼吸後,用平穩但清晰的語氣說出來。
2️⃣ 第二步:尋求選項,拿回主導
喊停之後,你可以進一步詢問,將自己從被動承受者,轉變為主動溝通者。
3️⃣ 第三步:記錄事實,尋求申訴
如果溝通無效,你的權利依然受到侵犯,這時才需要考慮事後申訴。請記得拍照記錄傷口、保留單據,並向該院所的醫病關係部門或地方衛生局反映。但請記得,前兩步的目標,是在傷害擴大前就保護好自己。
結論:你的感受,永遠都值得被聽見
台師大事件是一面鏡子,照見了醫療體系中需要被改善的溝節,也照見了我們每個人心中對「被尊重」的渴望。法律給了我們權利,但真正能保護我們的,是我們相信「自己感受是真實且重要的」那份勇氣。
願我們都能在必要時,為自己的身體,溫柔而堅定地發聲。